中航航特從90年代開始從事航空潤滑產品的研發生產,資金力量雄厚,生產水平一流。專業10號航空液壓油、15號航空液壓油、8號航空潤滑油、65號冷卻液28年,軍工品質,365天為您服務。下面中航航特小編來說說關于歷來爭論不休的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勢的議題。
傳統的多數理論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于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少數派理論則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兩種觀點在業界爭議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
如今,這一爭議再次被翻出來,正是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很多國家正在醞釀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一些國家和企業已經規劃出了明確時間表。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關于石油的成因,世界上有不同的說法。但說石油是可再生資源的觀點,目前尚未找到科學根據。
不管石油是不是可再生資源,有關專家表示,以不斷進步的電池和造車技術而言,在各國加大清潔能源電動汽車推廣力度的前提下,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的趨勢似乎不可阻擋,而并非所謂“趕時髦”之舉。
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汽車尾氣。中科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在今年年初說,機動車尾氣雖然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在大氣中反應后產生的大量二次顆粒物已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研究表明,中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常高達60%。
賀泓認為,大氣污染治理應該加強針對性,實現精準治霾。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說,散燒煤、沒有清潔的煤和汽車尾氣排放是造成中國城市霧霾或者東部霧霾的主要原因。他認為,煤炭的清潔利用是關鍵,但汽車尾氣治理也很重要。
現在,電動汽車的發展被認為是治理霧霾的一個有效方式。
“但新能源汽車的問題非常復雜。”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他指出,電動汽車行駛過程是零排放,這點沒有疑問。但發電過程是有排放的,不但有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導致PM2.5的有害氣體排放。“我國的發電能源結構里,石化能源約占70%,可再生能源等非石化能源約占30%。”他說。
這意味著,按照目前的電力結構,電動汽車的電源來源,七成來自石化能源,僅有三成來自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說,電動汽車只能起到三成的零排放效果。
不過,中國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比例。自2008年起,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汽車產業時,往往會強調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發展。2008年時提出了“著力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此后幾乎每年強調“推廣與發展新能源汽車”;在2016年則明確要求“推廣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但在2017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這一詞匯變成“清潔能源汽車”,報告提出“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
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對此已經逐漸有了清醒的認識,從“新能源汽車”到“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再到“清潔能源汽車”,用詞上的變化便是一個實證。目前,中國已經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
電動汽車的發展過程注定是漫長的。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最近說,國內2016年乘用車消耗量和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一次能源比重達到20%,按照目前汽車產業發展速度,中國達標的難度仍然很大,還需要整個汽車行業付出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