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航特從90年代開始從事航空潤滑產品的研發生產,資金力量雄厚,生產水平一流。專業10號航空液壓油、15號航空液壓油、8號航空潤滑油、65號冷卻液28年,軍工品質,365天為您服務。下面中航航特為您解析十九大國防科技工業轉型發展之路。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2017年9月22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短短百天之內,這是中央召開的第二次同類型會議。會議指出國防科技工業必須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引領,緊緊依靠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深深融入國家社會經濟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發展新動能。
展望未來,一條國防科技工業轉型發展路徑已清晰鋪就。回顧過去,黨的十八大以來,陣陣暖風吹拂下,軍工行業在突圍奮進中步穩蹄疾。
“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五年的傲人成績單上,離不開國防科技工業“軍轉民”的身影。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華龍一號、海洋石油981……如果說這些高精尖裝備離普通人還比較遠的話,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諸如長安汽車發動機、手機定位導航、車載導航……許多軍轉民產品已悄悄“飛入”百姓家。人們相信,隨著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發展,這份名單還會不斷加長。
回顧現代史,新中國發展之路并不缺乏“軍轉民”的基因。建國初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改革開放后,市場化浪潮下,“軍轉民”關乎企業生死存亡;新時期新常態,把國防科技工業納入國民經濟體系則關乎國家繁榮富強。
有人說,企業轉型是自發的“點”,國防科技工業是系統的“面”,“點面結合”肩負起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釋放動能,則關系鋪就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的宏偉坦途。
一直以來,國防高科技臉上蒙著一層薄紗。今年,軍委裝備發展部首次集中發布解密國防專利信息,國防知識產權信息平臺9月25日正式上線運行,揭開“睡美人”的面紗——軍工突圍,民企進軍,“軍轉民”的窗戶日漸敞開。
近年來,各方都在不斷尋求突破。在中關村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孵化中心,自主研發的“軍用技術預見服務平臺”令人眼前一亮,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通過技術分解,抹去軍民技術的“身份標簽”,從而實現無障礙“交流”。
今年上半年,航天科技一院18所“伺服電機、精密傳動、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已成功在廣東佛山高新區實現產業化應用。驗證了轉移模式的可行性。目前,這家企業正在對國防知識產權局批準解密的3000余項專利技術進行分析。未來,這些技術將逐步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應急產業等領域的市場需求相結合。
軍方也在迅速跟進。近日,中央軍委批準下達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第一批建設任務,這標志著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已經全面開展。
不久的將來,軍民之間將越來越多地說上“普通話”,軍民行業之間也將說上大家都能懂的“行話”,以一致的“口令”“號角”向著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廣闊天地進發。
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主席強調向軍民融合重點領域聚焦用力,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水平提升。
如果說這個點是重大工程項目的話,這個面就是整個國防科技工業。要使國防科技工業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中間不可或缺的鏈條就是產業化融合水平。重大專項工程就像一群登山運動員,他們彼此用繩索連結在一起,一個先上去,然后用繩索相繼把其他人“拽”上去,點線面結合,以點促線,以線帶面,從而達到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新高度。
以北斗導航系統為例,根據計劃,明年之前我國將完成18顆衛星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服務。與天上的繁忙相呼應,神州大地上北斗商用產業化路徑日漸明晰。今年9月,新一代北斗芯片正式發布。有專家認為,經過幾十年探索,中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產業化日趨成熟,軍民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