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飛機10101架機(即首架機)順利完成首次城際飛行,從上海浦東成功轉場至西安閻良。接下來飛機進入下一步研發試飛和適航取證工作,其中一個重要試驗內容是進行綜合氣候試驗。
公開報道顯示,我國正在西安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氣候實驗室。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8年,中國首個綜合氣候實驗室有望投入使用。目前排隊的飛機已經很多,國產大型客機C919也將進入該實驗室接受測試。
《科技日報》11月13日援引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副總師成竹的話說,綜合氣候實驗就是要完成飛機適航前的氣候檢驗,保證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飛行的能力。據了解,飛機在野外自然環境下測試時,往往受季節、地區和時間限制,同時成本也極高。 “有了綜合氣候實驗室,飛機氣候試驗就可以不受自然約束,而是能呼風喚雨。”成竹說。
?
成竹透露,2014年,我國在西安閻良開始建設一個飛機綜合氣候實驗室,規模與功能比肩美國麥金利實驗室,后者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飛機氣候實驗室,可模擬地球上絕大多數極端天氣條件。
“綜合氣候實驗室是在一個封閉的保溫空間內,模擬各種地球上存在的極端天氣條件,如酷熱的沙漠、冰天雪地的北極、悶熱多雨的熱帶雨林等。”成竹說。
成竹告訴記者,為“變”出這些天氣,實驗室綜合運用了制冷、加熱、空調、控制等技術,開發了各種先進的環境模擬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套大型工業制冷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將實驗室的溫度調節到零下50余度,濕度可以調節到95%。
成竹還說,綜合氣候實驗室同時開發了太陽輻射、降雨、吹風、凍雨降霧等環境模擬系統。所有環境模擬系統都在一套先進的控制系統指揮下協同運行,可以在實驗室內實現如極端低溫、極端高溫、濕熱、暴風雨、暴風雪、凍雨等你能想到的極端天氣。
“在后續的建設中,還將新建一套‘補氣系統’,這樣在實驗室內飛機發動機可以運行;新建一套‘凍云結冰系統’用以制造‘云’。”成竹解釋說,云是由大量非常寒冷的液態或固體水組成的,用“凍云結冰系統”則能造出厚薄不一的云,使飛機如同在真實飛行中穿越厚厚的“云層”。
成竹介紹了飛機在室內完成各項氣候試驗的過程。先將飛機推到實驗室內固定起來,各種輔助設備也一同推進實驗室。然后環境模擬系統開始工作,對飛機進行各種考驗,如將飛機置于零下50余度下凍成“冰棍”、在太陽燈下“烘烤”、在狂風暴雨中淋成“落湯雞”,在暴風雪中被“冰封”。
有了實驗室,可以人工“變天”,短時間即可獲得大量試驗數據,不僅可以復現任何一個測試結果,還將大大縮短測試時間,降低成本。
“當然,在實驗室內完成所有測試后,還是要再進行后續自然環境測試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成竹介紹,目前受氣候實驗室的尺寸限制,除了飛機滑跑、起飛不能測試外,其他極端天氣測試項目基本均可進行。
“大飛機”對于國家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從民用的客機、貨機,到軍用的預警機、戰略轟炸機、加油機、運輸機、反潛巡邏機……擁有自己的大飛機,是中國航空人長久以來的夢想。隨著,運20、C919、ARJ21的研制,我們離真正實現夢想越來越近。但大飛機的研制不會一帆風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仿蘇飛機和波音、空客仍將是中國軍民大飛機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