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缺“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進口的潤滑油基礎油也是市場所需要的。但是企業生存的前提是賺錢,除了壟斷行業外,國內好像沒有只賺不虧的買賣,進口基礎油經營也同樣如此。進來的商家不少,真正賺錢的商家其實不多。近幾年可以說是石油產品的“黃金”時期,原油價格從20美金一路攀升到70美金,好象“吹氣球”,讓人看了簡直眼花繚亂。近年來,進口基礎油基本上都是買方市場,好象什么油都緊張。如果碰到“熊市”不知道會是怎樣的結果,這就需要經營者有戰略眼光、吃準時機、了解經營訣竅、掌握客戶心理,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相信還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2016 年,中國基礎油進口來源地的前三名仍依次是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省。前三名 2016年基礎油進口總量均較 2015 年同比呈現較為明顯的增幅,其進口份額依次占比在 34.7%、25.9%和 14.2%。其中,韓國仍位居進口來源地榜首,出口量達98.74 萬噸,占中國進口總的34.7%。
韓國以優勢占據進口國的位置。其進口總量上漲至 98.74萬噸,較 2015 年同期大漲 13%。這主要由于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刺激基礎油、潤滑油和潤滑脂產品的進出口, 對韓國市場出口中國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目前的關稅降至5.2%。每年以以0.4%幅度進行下調。另外,韓國 SK 煉廠的三類基礎油資源在 2016 年加大了其一定量的出口。并且,韓國GS-Caltex 煉廠在 2016 年也增加其出口至華的二類基礎油量,主要由于其終端客戶的采購量增加。而韓國 S-oil 煉廠的二三類基礎油煉廠的出口量基本持平于 2015 年。
新加坡仍位居進口二位,出口量達 73.8 萬噸,占中國進口總量的 25.9%。當地主要供應量源于埃克森美孚以及殼牌煉廠的一二類基礎油資源。盡管其基礎油價格高于亞洲大部分基礎油市場價,但由于中國大部分中大型潤滑油廠由于配方未調整,因此依賴度仍是有增無減。同時,由于目前中國大部分外資潤滑油工廠均與埃克森美孚煉廠有長約協議,因此支撐新加坡以較大的優勢坐穩二位的位置。
2016年國內基礎油消費量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華南地區。其中華東地區占總消費量的一半左右。華東地區依舊是中國進口基礎油數量的龍頭老大,其進口總量上漲至 140 萬噸,占市場份額 49.9%。由于大部分潤滑油廠都位于中國的華東地區,在剛性需求的支撐下,當地終端潤滑油廠商的采購需求也較為堅挺。此外,大部分進口商的基礎油庫存資源均存放于華東地區,因此華東市場的進口總量始終處在國內的榜首。2016 年,華北地區進口總量繼續攀升,總量增加至 80 萬噸,市場的份額占據 28.4%,繼續穩坐中國二大進口基礎油接貨地,這主要歸功于天津成為中國進口基礎油的二大港。隨著天津臨港地區不斷投產新的大型外資及國產潤滑油廠,主要采用進口新加坡、韓國、臺灣以及日本等資源生產潤滑油。此外,還有大量的俄羅斯一類基礎油資源通過鐵路運輸至華北,這也是當地主要的進口資源之一。華南市場的進口基礎油需求量也較 2015 年出現一定的增長,總量上升至 47萬噸,位居第三,占進口市場份額的 16.7%。這主要由于華南當地的殼牌珠海潤滑油廠,同時廣西玉柴潤滑油廠與馬來西亞石油煉廠在 2016 年開始正式合作,因此馬石油的三類基礎油出口至華南市場的量也不斷增加,支撐華南市場基礎油進口量繼續穩坐“探花”。
中航航特專家指出,眾所周知,內燃機油在潤滑油中占55%左右的比例。國內80%的潤滑油市場被國外品牌占領。國家于2000年就明確CC級以下級別的潤滑油油品不可以銷售,已經被國家明文淘汰,但是所謂的農用柴機油仍然在國內市場有一定的比例,大約在15%-20%左右,他們大都是用生產瀝青的下腳料增粘、加酸脫色后就投放市場,價格比正規的產品便宜1000元/噸以上。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潤滑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檔次也越來越高,2000年國內需要潤滑油250萬噸,到2004年需求達到400萬噸左右,大量的中、汽車的投產,SJ級成為了起級油品,同樣占潤滑油90%基礎油的技術發展也能夠滿足生產的需要,在航空、航天等行業,合成潤滑油已經起用,盡管其價格是普通潤滑油的5-10倍,但是其優秀的性能還是有其發展的空間。
北京中航航特公司致力于發展中國的航空潤滑油事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尋求與相關行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發展,共同進步!